↑↑↑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西方,王冠是王室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而在中國,冠的應用十分普遍,是男子的重要發飾,二十而弱冠,自此成年。隨著朝代更迭,逐漸也出現了少量女性用冠,但只局限于王室貴族。
古人的頭冠是怎么演繹的?天子貴族之冠又有什么不同?
今天,J先生就和大家聊聊關于中國古代頭冠的那些事兒。
↑↑↑清 彩繪女冬季朝冠前、后式紙樣
一、新石器時代
關于頭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新石器時代。
由于南北方風俗習慣的差異,這一時期的頭冠,演變出了不同的樣式。
↑↑↑玉梯形冠飾 良渚文化
北方的頭冠,多為玉質,呈筒狀,是古人以冠的形式用來禮天祭地的一種法器。
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高級別的墓葬中,就曾發現一些放置于墓主人頭部的馬蹄形狀的筒形玉器,部分學者認為它是墓主人的冠飾。
↑↑↑紅山文化 馬蹄形狀筒形玉器
到了漢代時,這種形制的頭冠,常被稱為“通天冠”。
而南方的頭冠,多呈扁平狀,上面常飾有水波紋、羽毛等紋樣。
↑↑↑玉山形冠飾 良渚文化
其中,飾有羽毛紋樣的頭冠被稱為羽冠,古人認為羽毛和玉一樣,都是通靈的媒介。所以,佩戴羽冠之人,多為高貴的祭祀者。
除了羽冠之外,在南方的一些男性的墓葬中,還曾發現一種叫做“三叉形玉飾”的頭冠。
↑↑↑三叉形玉冠飾
上面不僅飾有樣式精美的紋樣,同時還有小孔,可以用來插戴羽毛類裝飾物。
新石器時期的頭冠,被視為與天地通靈的飾物,代表了權力與地位。只有部分受人尊重或能夠與天地神祗通靈的人,才享有戴冠的權利。
二、周 朝
周推翻殷商后,建立了一整套繁瑣、復雜的禮儀制度,以區分等級,出現了一種只有帝王和有身份的貴族才能佩戴的頭冠,被稱為“冕冠”。
↑↑↑唐代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光武帝 劉秀
周朝的男子在二十歲左右便要行冠禮,而戴冠則被視為貴族男子成年的標志。根據身份、地位、以及出席的場所不同,佩戴的冕冠也是不同的。
通常情況下,冕冠的形制是由冕板和圓形玉珠所組成。
↑↑↑周天子十二旒冕冠
冕板多為長方形,前圓后方,用以象征天圓地方,戴的時候前低后高,呈前傾之勢;
在冕板的前沿處掛有一串串圓形玉珠,用來提醒戴冠者,對于一些小事和不該看的事情要“視而不見”。
玉珠串數的多少決定了佩戴者的身份與等級,帝王多為十二串玉珠,然后根據地位的高低依次遞減。
↑↑↑《三才圖會》中的周冕冠
除了冕板和玉珠之外,在冕冠的兩側各有一個小孔和由絲線所系的黃色珠玉。
小孔主要是用來穿插玉笄,將頭發與頭冠固定在一起;而兩側的黃色珠玉,之前J先生曾在文章:戴耳飾只是為了美?其實還有這些用處!探秘耳飾千年發展史 中講過,名為“瑱”,用來提醒佩戴者不要妄聽。
↑↑↑崔圭順繪制周天子冕冠復原圖及充耳
瑱同樣是佩戴者身份地位的標志,通常情況下,天子冠冕上的瑱為黃玉,其他人則為青玉。
三、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地的霸主們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常會穿戴奇裝異服。其中,冠飾便是霸主們用來彰顯自己獨特身份的飾物之一。
這一時期的頭冠,除了前朝時期流行的冠飾外,還出現了許多以鳥獸的樣式而命名的頭冠,比如:獬豸冠、鷸冠、鹖冠、鵕鸃冠等等。
↑↑↑頭戴鹖冠的騎馬武士
其中,獬豸是一種類似羊的怪獸,能夠辨別是非曲直,楚王對這種頭冠十分喜愛,曾在楚國風流一時。
古人認為高冠能夠通天,使自己具有與神一樣的能力。
所以,當時各個諸侯國出現了許多長相奇特的高冠。比如:楚國的“通天冠”、“切云冠”;齊國的“巨冠”等等。
↑↑↑頭戴高冠的楚國人物
除了佩戴樣式繁復的頭冠外,在當時的貴族圈中,還流行一種叫做弁的帽子,有皮弁、爵弁之分。
皮弁多由白鹿皮拼接而成,上面常飾有各種樣式的玉飾,技藝考究精湛,除了貴族外,帝王有時也會將其佩戴在頭部。
四、秦漢時期
秦國統一六國后,在吸取各國服飾的基礎上,冕服制度得到了統一。到了漢朝,冕服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
漢朝時,漢人將帽子稱為“頭衣”或“元服”,貴族戴的稱為冕、冠、弁;平民百姓戴的為巾、幘。
↑↑↑敦煌壁畫 朝服垂雙綬圖
其中,冕冠的材質以及冕旒的多少,是用來區分佩戴者身份高低的標志之一。
漢朝的冕冠與周朝的冕冠,在形制上大體相同。帝王佩戴由十二條白玉制成的十二旒,之后隨著佩戴者身份的高低,依次遞減。
雖然,中原地區的頭冠中規中矩,但位于邊境的匈奴所佩戴的頭冠樣式,不僅華麗,而且奇特。
從出土的墓葬中不難看出,匈奴人十分喜歡佩戴各種飾品,而且首飾的種類十分豐富。
↑↑↑鷹頂金冠飾
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墓中就曾出土一頂金鷹匈奴王冠。
↑↑↑鷹頂金冠飾
這頂頭冠的冠頂為半圓形,上面站有一只雄鷹,雄鷹的頭頸、嘴、眼睛均為綠松石鑲嵌,下方是由半圓金帶組成,上面刻有馬、虎、羊等動物形象,樣式繁復精致。
五、魏晉南北朝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權交替頻繁,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相互交融,頭冠的樣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漆紗籠冠
鮮卑族十分喜歡佩戴步搖冠,其雖是步搖的形制之一,但已非婦女的專屬,而是也可作為冠式的一種,為男子所佩戴。
↑↑↑西晉鹿首金步搖冠
在遼寧北票房身二號前燕墓中就曾出土一件花樹狀飾的歩搖冠,頭冠上飾有金葉,會隨著人的走動而搖曳。
↑↑↑歩搖冠
除了歩搖冠之外,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還曾出土過用骨、銅、銀等材質的頭冠。
在遼寧義縣保安寺劉龍溝晉墓中就曾出土一件銀飾頭冠,上方為兩根長13厘米的彎鉤,下方為圓箍狀,款式十分奇特。
↑↑↑遼寧義縣保安寺劉龍溝晉墓 銀飾頭冠
六、隋唐時期
唐代是封建社會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社會安定,生活富足,唐代的女性更加注重裝飾自己,尤其是冠飾,在女性的發飾中占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形制各異,花樣繁復,盡顯盛世氣象。
↑↑↑唐 《宮妓圖》中的宮人皆戴蓮花冠
在隋唐時期的壁畫中,不論是身居高位的王后、公主,還是有身份地位的貴婦,在其頭部常常會裝飾帶有鳳凰圖案的頭冠。
↑↑↑五代 第98窟東壁南側 于闐國王后曹氏供養像
雖然,鳳冠早在漢代時就已出現,但當時并未形成明確的制度,一些王室貴婦常常在一些祭祀的場合將其佩戴在頭部。
↑↑↑隋煬帝蕭后冠
唐代時期的鳳冠,貴族婦女多在舉行重要慶典時佩戴。
一方面,這種樣式精美的頭冠能夠起到裝飾作用,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這種寓意吉祥的鳳鳥,能夠為自己帶來幸運。
↑↑↑唐五代貴婦常服 盛裝首飾中的鳳鳥和口銜珠結的鳳簪
在唐代公主李倕墓中就曾出一件十分華麗的頭冠。
2010年時,中德兩國的文物保護修復專家,歷時一年半,成功的復原了這頂頭冠。
↑↑↑唐公主李倕頭冠
這頂頭冠的主人是唐高宗李淵的第五代孫女李倕,頭冠重800克,高42厘米,擁有380多個小部件,頭冠所用的材料包括綠松石、琥珀、珍珠、紅寶石、玻璃、貝殼、瑪瑙、金銀銅鐵等。
在很多金飾件下還裝飾有羽毛,幾乎用盡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裝飾材料,色彩絢麗,極盡奢華。
2014年時,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成功修復了一件唐代貴婦“裴氏冠飾”,按“漢承秦制”、“宋承唐制”的說法,它代表了后世冠式的“祖形”。
↑↑↑裴氏冠飾復原圖
J先生說:
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樣式相對簡單的冠飾,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藝水平的提高,到了唐代時,冠飾的樣式不僅更加夸張繁復,工藝也更為精致。
那么,唐代以后的頭冠,在樣式上,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下一期,J先生將繼續為大家講解唐代以后的頭冠發展史~
參考資料:
珠光翠影 中國首飾史話 王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