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有升有落,人有生的當然有死的,人活著的最大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人生短短數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
電視劇《裝臺》熱播,讓很多沒有過去西安的人,從影視片段中得以窺見這座古都的風土人情。或許除了光影,作家文字的魅力更能讓人對一方土地向往。提到陜西作家,就不免會想到賈平凹,一個用心講述腳下土地上發生故事的本土作家。
賈平凹出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的一個小村莊,原名賈平娃,由于偶然的機會,他被推薦到西北大學讀中文系,成了工農兵學員。上大學后改名為賈平凹,據說“凹”的讀音是為了照顧家鄉人的原創音,這或許足以見得賈平凹對于家鄉的深情。
每個人都有過一段靜默孤獨的時光,然后才迎來生命的綻放。
“塵世是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 現在的賈平凹是受人仰慕的大作家,但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大學時光,我們只能從《我的大學》中了解他大學生活的細枝末節。賈平凹對大學時期自我的描述是,“十分孱弱”,“憂郁而孤獨”。沒有讀過高中又來自鄉下的自卑,讓他對一切都充滿了敬畏,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讓他感到無助和孤獨。
賈平凹一個人究竟孤獨到什么程度呢?他總是低著頭,會躲避擁擠的人群,宿舍、教室、圖書館之間的距離都曾被他用腳步丈量過。當時的他看不到未來的形狀,也沒有作家夢,只是整日與書為伴,度過了孤獨的大學時光。賈平凹拖著一個綠色破箱進入大學,然后拉著這個箱子離開了大學。
成名不等于成功。
“ 我是不想讓某種生活方式成為生存慣性的,因為我要能隨時地跳出來。” 賈平凹在大學畢業之后,從事過文學編輯工作,去過大學任教,再到成為專職作家,陜西作協主席。1978年,賈平凹憑借《滿月兒》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一舉成名。后來賈平凹又創作了《廢都》,《廢都》出版后在國外獲獎,但在國內飽受爭議,遭到了長達16年的封禁,賈平凹也因事業和情感受創而生病住院。
后來,《廢都》解禁,還獲得了獎。賈平凹更加勤奮的寫作,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寫作機器”。賈平凹稱寫作的過程就要聚精會神,寫作期間就像是閉關一樣,每天草草吃過飯就埋頭寫作。努力付出的成果就是《秦腔》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也讓賈平凹的名氣更上一層。
“ 人生得也罷,失也罷,成也罷,敗也罷,每個人都是以各自的生存方式在體驗人生。”經歷過沉浮的賈平凹,更加清楚地明白,成名不代表成功,而作家只是一種職業而已,只不過作家被賦予了書寫的使命。正如每個人一樣,都是在體驗人生,能夠專注的寫作,寫出來有意義的作品,才是作家的職責,最重要的就是提醒自己和世人,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不要將自己的心靈蒙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