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上一篇中(相關閱讀:《紅樓夢》中的瓔珞,竟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探秘瓔珞千年發展史 ),我們帶大家了解了瓔珞在唐朝以前的發展。
唐朝后,瓔珞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飾品存在人們的生活中,更發展成瓷器的一種裝飾紋樣。接下來,就跟著J先生回溯千年,看看宋元以后瓔珞是什么樣的吧~
↑↑↑瓔珞紋樣
宋朝:瓔珞?長命鎖?
宋朝時期,戰亂頻繁,紛爭不斷,但是在重農興商、尊崇文化的理念下,不僅經濟、文化極為繁榮,而且民間的手工業發展十分昌盛。
↑↑↑北宋 清明上河圖
由于這一時期,人們普遍遵從周禮、秦漢以來的漢文化傳統:“重頭飾,輕項飾”,所以,在隋唐時期較為流行的瓔珞,到了宋朝時佩戴者極少,這一點從宋代時期的各種繪畫作品中便可得到印證。
↑↑↑南宋時期的《歌樂圖》
比如南宋時期的《歌樂圖》,描繪了南宋宮廷歌樂女伎演奏、排練的場景。圖中女子皆披褙子外衣,高髻上飾以角狀配飾,但頸上幾乎沒有任何的裝飾物。
↑↑↑宋代的《宮妓調琴圖》
再如,上圖中宋代的《宮妓調琴圖》,在其頸部也未見任何裝飾物。
雖然,瓔珞在成年女性中十分少見,但是,在一些孩童的繪畫作品中,常常會看到形似瓔珞的飾品。
這種形似瓔珞的飾品,名為長命鎖,通常為金、銀、玉石、紅繩等材質制作而成,呈鎖狀,上面刻有吉祥文字或圖樣,古人常常將其佩戴在孩童身上,有驅邪避災之用。
↑↑↑【清平樂】足銀鑄模花絲長命富貴鎖 | 珠寶匠官網在售
遼代:契丹貴族最喜愛的飾品之一
到了遼代時,瓔珞成為契丹貴族十分喜愛的配飾之一,而這與佛教的興盛有很大的關系。
↑↑↑遼代 水晶金珠瓔珞
在契丹建立政權之前,并非信奉佛教,而是信奉薩滿教。
立國后,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自遼太祖開始,遼王朝便世代信奉佛教,上到皇室貴族,下到黎民百姓,皆崇佛禮佛,造像建廟。
↑↑↑遼代 華嚴寺
瓔珞作為佛像的裝飾品之一深受歡迎。遼代的百姓為了表達對佛教思想的崇信,常常會佩戴各種樣式的瓔珞飾品。
“歐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古就有繁飾的傳統,首飾和服飾多以金銀制成,尤以頸部裝飾最為講 究,下垂至胸,華貴奪目。
↑↑↑遼代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 現藏于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由于受到契丹族獨特的審美情趣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瓔珞,多選用琥珀和瑪瑙等材質。款式多為項瓔珞,還有少量的臂瓔珞和胸瓔珞。
在組件上,多選用形體較大且雕刻精美的的琥珀飾、瑪瑙管形飾、T形飾和心形飾。
↑↑↑遼代 琥珀瓔珞
在遼代早期,瓔珞形制較為簡約,通常為單掛式,在項飾中常常出現T形和心形墜飾。
↑↑↑遼代 瑪瑙、金墜、水晶瓔珞
遼寧法庫葉茂臺7號墓是目前發現的較為完整的遼墓之一,墓主為契丹貴族女性,在其胸前就曾佩戴一水晶琥珀瓔珞。
↑↑↑水晶琥珀瓔珞
這條瓔珞采用單掛式,由250顆水晶珠和7件琥珀飾相間穿成,其中,7件琥珀配飾均采用高浮雕制作工藝,2件被打造成心形樣式間隔其中,水晶與琥珀紅白相映,熠熠生輝。
到了遼代中期,隨著工藝技法的不斷提高,項瓔珞無論是從形制上,還是組件數量上,都較早期更為復雜多樣。
↑↑↑琥珀瓔珞
除了早期較為常見的單掛式瓔珞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樣式更為華美的多重式瓔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中出土的瓔珞,幾乎囊括了遼代中期瓔珞的所有類別與形制。
↑↑↑陳國公主墓 單股單掛式
在陳國公主墓中,共出土3組單股單掛式琥珀瓔珞,每一組均由65顆琥珀串珠和1件浮雕琥珀飾件以銀絲穿綴而成,這3組瓔珞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唯有琥珀墜飾的紋樣有所差異。
除了單掛式的瓔珞外,陳國公主墓中還曾出土2套多重式琥珀瓔珞,公主與駙馬各一套。
這2套多重式琥珀瓔珞,是由琥珀珠和琥珀浮雕飾件相間串聯而成,除了紋飾以及大小不同之外,其形制與穿連方式基本相同,樣式十分華麗。
↑↑↑多重式琥珀瓔珞
到了遼代晚期,制作瓔珞的材質與紋飾較之前更為豐富,出現了水晶、綠松石、黑瑪瑙等材質。
↑↑↑遼 瓔珞金鏨花草紋瑪瑙
相較于前朝,遼代時期的瓔珞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瓔珞并非只有女子才能佩戴,佩戴瓔珞的男子也十分的常見。
比如,在與遼太祖阿保機同出一脈的耶律羽之墓中,就曾出土大量的木腦管、水晶球和琥珀配飾,復原后,為單股單掛式瓔珞。
↑↑↑遼代瑪瑙水晶瓔珞 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
元朝:樣式華麗繁復
到了元代,瓔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蒙古族十分喜歡黃金與珍珠制品,尤其注重寶石的鑲嵌,追求一種金碧輝煌、珠光寶氣的效果。
↑↑↑劉貫道 《元世祖出獵圖》
瓔珞作為一種樣式華麗的頸飾,深受蒙古族的喜愛,尤其是在宮廷中的舞女和侍女中,十分常見。
↑↑↑元代 瑪瑙純金瓔珞掛飾
在元·陶宗儀《元氏掖庭記》中,曾記載:“帝在位久怠于政事,荒游宴,以宮女一十六人......戴象牙冠,身披瓔珞”。
在山西永樂宮三清殿北壁的元代壁畫中,“天女”的頸部上,便佩戴了一條華麗的瓔珞。
↑↑↑佩戴瓔珞的天女
這一時期的瓔珞,樣式更為華麗繁復,出現了披掛全身的“網狀瓔珞”。
比如,現藏于首都博物館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青白釉水月觀音像,菩薩外披袈裟,下著長裙,周身披掛的網狀瓔珞。
這一瓔珞采用U形的連接方式,一改前朝弧度平緩的特點,在瓔珞的底部綴上形狀各異的流蘇,樣式極為華麗。
明清時期:淡出歷史
到了明清時期,瓔珞多與長命鎖、如意、護身符等吉祥物一同搭配使用。
這一時期的瓔珞,不僅制作工藝較前朝更為精湛,而且樣式更為華麗繁復,鑲嵌的寶石也更為華麗珍貴。
↑↑↑明早期 骨雕藏傳佛敎骷髏瓔珞
但到了清朝末年,隨著服裝的簡潔化,人們傾向于佩戴簡單的首飾,這種繁復華麗的瓔珞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明 琉璃瓔珞項飾
雖然,作為項飾的瓔珞不再流行,但作為紋樣的瓔珞,卻有了較大的發展。
↑↑↑斗彩瓔珞紋賁巴壺
進入明朝以后,瓔珞紋樣開始出現在青花器、琺華器、五彩器上。
比如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上,在罐蓋上面便繪有瓔珞紋。
到了清代時,瓔珞紋樣更為普及,結構更加新穎別致,還出現了許多以瓔珞為主題的裝飾紋樣。
下面這件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瓔珞紋賁巴壺,為仿藏族的銀質賁巴壺燒制而成,壺上繪制的瓔珞紋,不僅層次分明,而且造型極為獨特。
隨著時間的流逝,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仍能在瓷器中看到瓔珞紋的身影。
參考文獻:
1、遼代瓔珞佩飾研究 周琳
2、珠光翠影 中國首飾史話 王苗
3、瓔珞與華鬘白話文
J先生說:
瓔珞,雖然是一種來自西方的舶來品,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中國首飾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的變遷,瓔珞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與向往,自古至今,卻從未變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