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每每提到中秋,我們總是離不開兔子。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兔子與明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中秋月》中寫道:“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中國民俗文化中有“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屬”的說法。
在“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經典的神話傳說中,兔子也常常與明月聯系在一起。
↑↑↑明代 白玉臥兔
今天,J先生就來和大家說說,關于兔子的那些事兒。
玉兔呈吉祥
兔子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似乎沒有什么稀奇的。
它作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動物之一,生性機敏,溫順軟萌,深受人們的喜愛。
但是在古代,兔子卻被視為祥瑞之獸,常常出現在神話故事中,被人們賦予了長壽、吉祥、祥瑞等眾多美好的寓意。
↑↑↑嫦娥奔月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兔子大致可以分為世俗與神圣兩類。
通常情況下,民間最為常見的兔子,毛色?;尹S相間,被認為是世俗之兔。百姓們常常將其作為食物或是祭祀的貢品,并不神圣。
而被古人視為祥瑞的神獸,主要是白兔和赤兔。這樣的兔子不僅數量稀少,而且十分罕見,如有捕獲者,往往要進獻給朝廷或者帝王。
古書《瑞應圖》中記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br/>
注:
《漢書》中記載:“建平元年、元和三年、永康元年,地方百姓曾三次捕獲白兔,獻給皇帝。”
《明史》記載:“(嘉靖)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吏部請告廟,(嘉靖帝)許之,群臣表賀。”
捕獲到白兔時,要獻給皇帝;白兔產仔要舉國歡慶;足以,白兔在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見得
這種被神化的兔子,被古人賦予了六德:
一為“敏”,《論語》中記載,“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兔子行動敏捷、機靈果斷,應為典范;
二為“勤”,“煢煢白兔,東走西顧”,兔子為了生存,不停的奔跑覓食;
↑↑↑北宋 兔紋磚雕 故宮博物院藏
三為“勇”,在關鍵時刻,兔子勇于與比自己強大的勢力斗爭;
四為“智”,《戰國策·齊策》中記載:“狡兔三窟,得免其死”,說的是兔子由于攻擊力較弱,為了生存,掘洞時會對掘幾個出口,一旦出口被堵,便會選擇其他較為安全的路線,足以見得其十分機智;
↑↑↑清 青玉十二辰—兔 故宮博物院藏
五為“仁”,兔子生性溫順,奉行素食主義;
六為“和”,關于兔子有一句較為常見的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說的便是兔子顧大局,不搞窩里斗;
↑↑↑漢銅兔 咸陽博物館藏
除了具有“六德”之外,兔子也被認為是長生不老的象征。
道教典籍《抱樸子》稱:“兔壽千年,五百歲其色白”;佛教經典《舊雜譬喻經》將兔子比作佛的化身,兔子的地位被推到頂峰。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是一位掌管不死藥、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她不僅可以預知人類的命運,而且也能夠讓人長生不死。
↑↑↑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
而西王母的身邊,常常會跟隨1到2只正在搗藥的兔子,兔子由于常年待在西王母的身邊,不僅擁有制造不死藥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長生不老。
↑↑↑陜西綏德四十里鋪漢畫像石墓門楣西王母仙界圖像局部 (拓本)
在陜西綏德四十里鋪漢畫像石墓門楣上,便刻有一副西王母仙界圖像。圖中的西王母正在接受膜拜,而在左側則站立著2只正在搗不死藥的兔子。
中國傳統兔紋樣
兔子,諧音“吐子”,由于兔子是一種具有極強繁殖力的動物,所以,常常被古人視為“多子多孫、家族興旺”的象征。
也正因如此,兔紋樣,在繪畫、瓷器、飾品等中國傳統文化作品中十分常見。
↑↑↑馬晉 《雙兔圖》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兔紋樣中,最為常見的便是玉兔搗藥紋和三兔蓮花藻井紋。
1978年山東嘉祥滿硐鄉宋山出土的東漢畫像石
其中,玉兔搗藥紋,來源于“玉兔搗藥”的傳說。
這一傳說最早源于先秦時期,到漢代時,這一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常被古人刻于畫像石、漢磚等處。
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
在陜西綏德東漢墓的門楣上,便刻有神獸玉兔搗藥圖,圖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卷草紋,兩角為日月輪。下層則刻有玉兔搗藥、雙頭神鹿、翼龍、虎等形象。
↑↑↑神獸玉兔搗藥圖門楣畫像石
到了唐宋時期,關于“玉兔搗藥”和“嫦娥奔月”的傳說不僅出現了不同的版本,而且玉兔與嫦娥、月亮等形象常常出現在同一場景中,成為這一時期銅鏡上,最為常見的紋樣。
↑↑↑唐 月宮鏡
下面這款唐代的月宮鏡,中間為桂樹,左側的嫦娥手執靈芝,翩翩起舞;右側上為玉兔搗藥,下為金蟾曼舞,在月宮鏡的邊緣,飾有朵朵祥云。
↑↑↑唐 月宮鏡
除了玉兔搗藥這一經典的紋樣之外,三兔蓮花藻井紋樣也十分常見。
↑↑↑敦煌壁畫三兔共耳藻井紋樣
在敦煌石窟吊頂上,便繪制有三兔蓮花藻井紋樣,這三只兔子每只都只有一只耳朵,三耳相接成三角形,圍成一圈奔跑,并與周圍象征著佛教的蓮花紋相匹配。
相較于漢磚、月宮鏡上的兔紋樣,瓷器上的兔紋樣則更為形象生動。
↑↑↑三彩刻花兔紋小碟 遼代
瓷器上的兔紋樣,最早出現在原始時期的彩陶上,后來在各個朝代的瓷器上都有所發現。
在宋代時,磁州窯是民間最大的窯場,不僅器物造型豐富多樣,而且十分善于用兔紋樣來表現器物的美感。
↑↑↑宋 三彩剔劃花兔紋枕
在瓷器上最常見到的便是“兔銜草”紋樣,寓意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白地黑花兔紋八角形枕 金代 河北磁州窯
明朝時期,兔子紋樣也被大量使用。
↑↑↑明 天啟青花、青花五彩玉兔紋花口盤
到了清朝時,由于受到禮制的限制,匠人們沒有了在瓷器上繪制紋飾的自由,與兔子有關的紋樣,便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文物中的兔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兔子不僅僅是祥瑞之獸,同時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因其具有吉祥、長壽之意,所以,流傳下來以兔為造型的文物頗多。
↑↑↑明白玉十二辰之卯兔
↑↑↑金代 青玉巧雕兔銜靈芝鎮 觀復博物館藏
目前,在我國發現最早的兔形文物,當屬距今約5000多年,在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片狀兔形榫飾。
這件兔形榫飾,材質為玉,兔為俯臥狀,嘴前伸,尾巴微微翹起,頭尾占比較小,雕工較為簡單,僅用幾條簡單的深陰刻線,粗略地表現出兔的形狀。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兔形飾
雖然在史前文化時期,以玉兔為題材的飾物就已出現,但數量較少,直到商周時期,才開始大量出現。
在商代安陽殷墟婦好墓中,曾出土三件片狀的玉兔飾物。
↑↑↑玉兔 商代晚期 婦好墓出土 玉兔
玉兔呈扁平體,黃褐色,雙圈大眼,張口露舌,足前屈,爪、趾畢露,似做奔跑狀。在兔子的前足處有一圓孔,可見,其可做配飾系于身上。
從商周到隋唐時期,由于龍、鳳、虎題材成為主流,以兔為題材的飾物較為少見。
↑↑↑西周 青玉兔
到了隋唐時期,相對于過去較為抽象的雕刻,這一時期的兔形象則更加的貼近生活。雕刻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從原有的片雕向圓雕、半圓雕轉變。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李靜訓墓中出土的圓雕玉兔。
↑↑↑李靜訓墓出土的玉兔
雖然這件圓雕玉兔的五官并不突出,但是從雕刻手法上看,不僅線條十分流暢,而且立體感十足。
除了李靜訓墓中出土的圓雕玉兔,同樣采用圓雕工藝的,還有現藏于河南博物館的唐代青玉兔形鎮。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青玉兔形鎮
從體積上看,這件青玉兔形鎮應為文房中寫字作畫時的鎮紙,采用圓雕雕刻而成。手法嫻熟,技藝高超,五官立體靈動,作品生動寫實,猶如一只活靈活現的兔子臥于眼前。
到了元明時期,除了傳統的兔形玉雕外,采用鏤雕、浮雕等雕刻手法的兔紋玉雕開始大量的出現。
↑↑↑明以前 黑白玉雕月兔紋帶板
這類兔紋玉雕,不僅紋飾十分豐富,而且工藝精湛,立體感強。
在湖北鐘祥明初梁莊王墓中,就曾出土了一對雙兔紋玉飾。
↑↑↑雙兔形玉佩·明代早期·湖北鐘祥市梁莊王墓出土
玉佩上除了飾有兔子紋樣外,還有樹木和月亮,兩只兔子作抬首望月狀。整件作品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錯落有致,層次感極強。
到了明代中晚期,兔子的樣式不再局限于擺件或者掛件,兔子作為一種時令紋樣,在女性所佩戴的飾品中也常有出現。
↑↑↑定陵出土的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
↑↑↑明 白玉嵌寶石鏤雕玉兔搗藥佩
年節則大吉葫蘆,萬年吉慶。元宵則燈籠,端午則天師,到了中秋之時,則需要佩戴兔形飾物。
↑↑↑明定陵出土·鑲紫晶兔簪
↑↑↑明 玉兔步搖金飾
從材質上看,除了之前較為流行的玉質外,還出現了金質、水晶、瑪瑙等材質,部分的兔子上還鑲嵌了寶石,或與金銀相結合。
↑↑↑明 累絲嵌紅藍寶石鑲白玉月兔發簪
在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內,曾出土一對金環鑲寶石玉兔耳墜,兔子直立,用紅寶石鑲嵌雙眼,頂部一顆紅寶石與金環相連,雙手作搗藥狀,玉色青白細膩,是難得一見的佳品。
↑↑↑明 金環鑲寶石玉兔耳墜
清代時期,以兔為題材的作品更為繁多,從材質到題材,再到雕刻手法,樣式十分豐富。
↑↑↑清中期 瑪瑙兔擺件
↑↑↑清 黃玉鏤雕金烏玉兔牌
從造型上看,這一時期的兔形飾物較以往更為逼真,更加突出對于細節的刻畫,雕琢精美,線條委婉流暢,蘊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極富藝術價值。
↑↑↑清 青玉嵌寶石臥兔
↑↑↑清 白玉鑲嵌兔子形鼻煙壺
J先生說:
自古至今,兔子都是吉祥長壽的象征。
從自然界中的兔子到月宮中搗藥的玉兔,從中國古代傳統的兔紋樣到形狀各異的兔文物,萌萌噠兔子成為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的中秋恰逢國慶,8天小長假即將來臨,小伙伴們是不是早已迫不及待的收拾好行囊,準備回家與家人一起賞月、猜燈謎、吃月餅了呢?
最后,提前祝大家假期愉快~
參考文獻:
《磁州窯的兔崇拜和兔紋樣》
《年閑話一 罔古代繪畫及王藝品中的兔子形象》郭奕華
卵
《世俗的兔子與神圣的兔子 —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兔子形象的考察》陳連山
《唐青玉兔形鎮與唐代圓雕生肖玉器》周巧燕
《中國傳統兔紋樣的形成與發展》張國生ngq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