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自古以來,耳飾,便是愛美女性的心頭好。
它小巧精致,不僅能夠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同時,也能將女性的審美情趣表現的一覽無遺。
從新石器時代世界最早的耳飾—玉玦開始,耳飾的發展便經歷了極為復雜的過程。
耳飾是何時出現的?耳飾的樣式又包括哪些?......
↑↑↑↑↑↑耳飾的種類 圖源網絡
今天,J先生就來和大家聊聊,關于耳飾的那些事兒......
新石器時期
關于佩戴耳飾之俗起源于何時,史書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至少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已經開始用耳飾來美化自己。
↑↑↑新石器時代 玉玦
在甘肅禮縣高寺頭,曾出土過一件陶塑少女頭像,在她的耳部,有明顯的穿孔,據考古學家推測,這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
↑↑↑陶塑少女頭像
由于新石器時期,還沒有成熟的冶金工藝,所以,這一時期耳飾的主要材質大多取自于天然材料,包括:煤精、陶、獸骨、牙骨、玉石等。
↑↑↑遼寧沈陽新樂出土 煤精耳珰 圖源網絡
其中,玉石較為稀少,且加工難度較大,所以,先民們對其極為珍視,在出土的文物中,常常能夠看到修復的痕跡。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玦
從形制上看,這一時期的耳飾,出現了玦、耳、耳墜等樣式。
↑↑↑左:齊家文化 神人獸合體玉玦 中:玉耳珰 右:綠松石魚形耳墜
其中,玦的出土量較為龐大,而且造型極為豐富,包括獸形、圓管、扁體形、凸形等等。
↑↑↑左:圓形玉玦 中:凸紐玉玦 右:獸形玉玦
也正是由于其如此豐富的造型,在佩戴上,更是演變出了多種方式。
除了最常見的從耳孔中直接穿過去之外,還包括將玦的缺口夾在耳部、用繩帶穿系于耳部等多種方式。
雖然,耳與耳墜也有出土,但數量遠不及玦。其中出土耳的墓葬,級別較高,可以推斷出,耳珰屬于新石器時期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佩戴的飾品。
新石器時期的耳飾,并沒有年齡與性別之分,男女老少皆可佩戴。
先秦時期
到了先秦時期,由于受到禮教的影響,中原地區的人們更加注重身體的全德全形,所以,穿耳戴飾之風并不流行,耳飾的出土量較少。
↑↑↑先秦時期 貫耳之刑
但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區,比如匈奴文化地區、山陜地區、青海、新疆等地,受禮教的影響較小,耳飾仍然是當地百姓佩戴的主要飾品之一。
“西藏婦女耳帶金銀鑲綠松石墜,下連珍珠珊瑚串,長六七寸、垂兩肩。......巴塘番婦,耳貫哪吒大圈聚紅珠于下,復以線縛于耳”。——《衛藏圖識》
從形制上看,這一時期的耳飾,除了新石器時期的玦、耳墜、耳環被流傳下來以外,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禮儀耳飾—。
瑱
↑↑↑西周 玉瑱
在許慎的《說文·玉部》中記載:“珥,瑱也。......瑱,以玉充耳也。”
說明大多為玉質,功能也并非用于佩戴,而是用于充塞耳孔,目的在于戒妄聽。
但是,這種佩戴方式,不僅戴起來極為難受,有時,就連該聽到的也聽不見了。
↑↑↑戰國 白色玻璃嵌柿蒂紋瑱 (一對)
后來,人們將用于塞耳的瑱掛于耳旁,當佩戴者動起來時,就會不斷的碰觸耳朵與面頰,用來提醒佩戴者不要妄聽。
這樣不僅保留了瑱的本意,同時,也免除了“塞耳”的弊病。
↑↑↑周天子十二旒冕冠
當然,作為一種禮儀飾品,瑱除了用來戒妄聽之外,同時也是身份地位的標志。
由于要將懸掛于耳旁,瑱在使用時,常常會將其系于絲帶上,并懸掛于冠冕旁。通常情況下,天子諸侯用五色,人臣為三色。
唐代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光武帝 劉秀 耳旁墜有瑱
除了絲帶的材質不同,的質地與佩戴者的身份也有極大的關系。
在明代時,天子冠冕的材質為黃玉,其他人則為青玉。
1971年,在明代魯荒王墓中,就曾出土一頂九旒冕,在冠冕的左右兩端,各懸掛一青玉圓珠,而這青玉圓珠,正是用于戒妄聽的禮儀耳飾—瑱。
↑↑↑九旒冕
漢魏時期
到了漢魏時期,穿耳之風仍不流行,不過,在中原地區出土了較多耳珰。
↑↑↑漢 玻璃耳珰 (二對)
與新石器時期的耳相比,漢魏時期的耳珰,在材質和方式上,發生了明顯變化。
從材質上看,除了煤精、陶之外,還出現了用玉、瑪瑙、琉璃等材質。
↑↑↑瑪瑙耳珰 現藏于揚州博物館
少數民族地區的女性,由于受到禮教影響較小,常常穿耳佩戴;
↑↑↑穿耳佩戴耳珰
而在中原地區,耳珰常常被系于簪首,作為簪珥的垂飾。
用處與先秦時期的十分相似,用于提醒佩戴者勿聽妄言,是一種只有上流階層女性才有資格佩戴的飾品。
↑↑↑系于簪首,為簪珥的垂飾
唐代
唐代以“孝”治國,皇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遵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古訓,用法律的形式對于子民的行為進行約束,禁止子民打耳洞。
所以,到了唐朝時期,耳飾還是沒有流行起來。
少數民族一如既往地延續著佩戴耳飾的習慣。
在唐朝時期,渤海王國是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為靺鞨族所建。
在黑龍江寧安市蓮花鄉虹鱒魚場渤海墓葬中,就曾出土了一件青玉耳墜,出土時耳墜位于墓主人頭部耳側,原鉤掛飾件已無。
↑↑↑黑龍江寧安市蓮花鄉虹鱒魚場渤海墓葬 耳墜
隨著唐代對外交流頻繁,大量的外國人來到唐朝經商和進行文化交流,帶來了很多異域的服飾,耳飾自然也在其中。
↑↑↑唐 純金榨珠嵌松石耳環 (一對)
但佩戴耳飾這個問題,還是漢俗占了決定地位。雖然曾出土過少量的耳飾,但是對于唐朝泱泱近三百年的歷史而言是非常有限的。
↑↑↑唐嵌寶耳飾
未完待續~
J先生說:
宋朝以前,由于受到禮教的影響,耳飾的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但到了宋朝以后,耳飾卻成為了中原女子不得不為之事。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耳飾之后的發展又會出現哪些變化呢?
下一期,J先生將繼續給大家講解宋朝以后的耳飾發展史
推薦閱讀:
一眼識大牌!快速分辨16個世界品牌珠寶,認出10個,就是珠寶達人
來珠寶匠,花明白的錢,買真的好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