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名為:20 Maps That Never Happened,作者馬修·伊格萊西亞斯(Matthew Yglesias),2014年12月12日發表于VOX,譯文略有刪節。
(www.vox.com/2014/12/12/7377541/maps-that-never-happened)
地圖是這樣一種事物——它既可以讓我們看到世界是什么樣子,也可以告訴我們世界可能但卻未能變成的樣子。下面這些地圖都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我們的世界并非維斯特洛(Westeros)或中土世界,但是,隱藏在這些地圖背后的計劃與假想卻從未變成現實。在這篇文章中,你將看到不曾發生的入侵亦或只存在于假想之中的征服;你還將看到大膽到足以重繪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大陸地圖的建設方案;還有一些和政治改革有關,其中既有十分嚴肅的建議也有帶有空想色彩的方案;最后則是幾個民族的獨立建國規劃,不過這些方案最后沒有一個被真正實現。歡迎欣賞這些地圖,雖然它們背后的世界并不存在,但你卻可以想象另一種可能。
戰爭計劃
(1)紅色戰爭計劃——入侵加拿大
1927年日內瓦海軍軍備限制會議之后,無仗可打的美國海軍顯然已經對上世紀20年代的和平與繁榮感到了厭煩,于是他們決定把大英帝國作為自己的假想敵,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檔案顯示,“紅色戰爭計劃”于1930年為美國戰爭部所批準,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解密。該計劃假定英國將會發動對美戰爭,當時英國海軍實力略強于美國,而陸軍則強出更多,因此戰略的關鍵是——首先進行必要的防御,直到更為強大的美國工業足夠支撐起一只能對英國進行封鎖的海軍。但是,保衛美國的最佳方式應該是發起先發制人的進攻,而進攻的目標則是當時還為英國所領屬的加拿大,行動的代號為“深紅”(Crimson)。首要的攻擊目標是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美軍將對這個港口發起水陸兩棲快速進攻,令英國人失去一個便利的加拿大港口,從而導致加拿大部隊的供給困難;第二步則是從北達科他州和佛蒙特州出動兩路大軍,一路攻占加拿大的重要鐵路樞紐溫尼伯,一路占領魁北克,以防止英國人利用圣勞倫斯河上的港口作為備用。實際上,當時英國人也曾制訂過對美作戰的計劃,不過在他們看來,加拿大是難以防御之地,百慕大和加勒比海上的基地才是進攻美國的發起點。
(2)沒落行動——入侵日本本土
在美國人向廣島和長崎丟下兩顆的原子彈逼迫日本投降之前,美軍曾經計劃對日本本土發動大規模進攻,行動代號為“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整個計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叫做“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是由10個師在九州島南部海岸進行登陸作戰。九州成為攻擊目標一是因為在那里登陸可以得到來自沖繩的空中支援,而九州一旦落入美國人之手,這座島嶼就將變作空軍基地,為進攻東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小王冠行動“(Operation Coronet)提供支援,而后者的規模更為龐大,計劃投入的兵力超過14個師。
(3)東部總體規劃——東歐的納粹化
阿道夫·希特勒曾預計自己能夠在軍事上擊敗蘇聯并重新征服中東歐,于是他制定了“東部總體規劃“這一可怕計劃。地圖中虛線以西所有”被征服領土“上的原住居民都將被有計劃地以屠殺、奴役以及驅逐到西伯利亞等方式予以清除,而他們的土地將屬于德意志移民及其后裔。在虛線和烏拉爾山脈之間,即莫斯科以東的俄羅斯中部地區,會處于德國人的軍事統治之下,以防止俄羅斯國家以任何形式重新崛起。莫斯科城則會變成一個大湖,因為德國人打算拆除一座大壩引發洪水來淹沒莫斯科。在現實中,希特勒的軍隊被蘇聯軍隊阻截在了離莫斯科很近的地方,雖然殘酷的戰爭又持續了三個半年頭,但希特勒失敗的命運在莫斯科郊外便已注定。
(4)蘇聯進攻奧地利和意大利
這張地圖是中央情報局在1970年獲得的,其中描繪了華約組織企圖通過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基地武力進攻奧地利和意大利的計劃。值得注意的是,奧地利雖然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但在冷戰中保持著名義上的“中立”,而且在結束盟軍占領之后也沒有加入北約,但意大利則是北約成員國。這份計劃似乎是預想穿越中立的奧地利對可能防御相對薄弱的意大利西北部地區發動閃擊。
(5)齊默爾曼電報
1917年,德國人預計無限制潛艇戰將促使美國加入協約國參戰,于是德國外交秘書阿瑟·齊默爾曼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出了一份加密電報。該密電指示大使,如果美國對德宣戰,應促使墨西哥政府同德國結盟,條件是德國將向墨西哥提供資金援助,以支持其依靠軍事行動收復70年前在美墨戰爭中失去的領土。這張地圖反映了齊默爾曼的建議:得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將被并入墨西哥(紅線是1845年以前的墨西哥領土邊界)。但是這份密電被英國人通過海底電纜截獲,在破譯了電文之后,他們將密電的副本交給了美國人。齊默爾曼密電內容一經公布,便在美國社會激起了軒然大波,要求美國參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促使美國在1917年4月6日對德宣戰。于此同時,墨西哥政府也意識到憑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擊敗美國,于是他們拒絕了德國人的提議。
假想的政治改革
(6)得克薩斯州一分為五
隨便哪個得州人都會跟你說(比如我老婆、我以前的室友或者我在Vox的同事凱爾西·麥克金尼)——得克薩斯有權單方面宣布一分為五。不過這事兒當然不會發生,去看看美國憲法第四條第三款你就知道了,不過琢磨琢磨還是挺有意思的。當然,要實現分立自然會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蒂米·亨特-基爾莫(Timmy Hunter-Kilmer)在這張地圖里提出的方案。按照他的想法,得克薩斯州有四個主要城市——休斯敦、達拉斯、圣安東尼要和奧斯丁,每個城市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建州,雖然這樣一來第五個州就只能分到西北部地廣人稀的鄉村地區。得克薩斯州的分裂對共和黨十分有利,五個新州里的四個在政治上都將是傾向保守的,這會使得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席位大大增加,然而從美墨邊境延伸到圣安東尼奧的藍色區域可能會在政治上變得激進,并且將會以拉丁裔人口為主。
譯注:圖中紅色部分中心城市為達拉斯,紫色部分中心城市為奧斯丁,黃色部分中心城市為休斯頓,藍色部分中心城市為圣安東尼奧。
(7)加利福尼亞州一分為六
2013年12月,風險投資家蒂姆·德雷珀(Tim Draper)向人們介紹了由他提出的把加州一分為六的建議,而且他還希望把自己的建議作為公民表決提案提交議會投票。按照其官方的說法,把大州分成小州將使政治變得更為民主且更在行政上容易治理,不過在反對者們看來,把最大的藍州(民主黨占優勢的州)搞得分崩離析,很明顯就是為了增強共和黨的實力,而且這也可能為新立的“硅谷州”強制推行減稅政策創造了機會,這樣富裕地區的居民就再也不會為該州的低收入地區提供財政支持了。不論德雷珀的真實動機是什么,他的方案因為沒能征集到足夠的簽名而宣告擱淺。
譯注:根據Six Californias官網上的信息,新州的名字分別是(圖中從北到南):杰斐遜州(Jefferson)、北加利福尼亞州(North California)、硅谷州(Silicon Valley,綠色部分)、中加利福尼亞州(Central California,青色部分)、西加利福尼亞州(West California,藍色部分)和南加利福尼亞州(South California)。
(8)美國各州,人口均等
假如美國的50個州按照各州人口均等的原則重新劃分州界,那么美國的行政區劃圖會變成什么樣子?應該就是尼爾·弗里曼(Neil Freeman)所畫的這個樣子,這個假想同時也是一項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建議。從黨派關系的角度來看,這一提議在選舉人團層面上是有利于大佬黨(共和黨)的,例如,內特·科恩就曾計算過,如果按照這幅地圖來計票,米特·羅姆尼將以微弱的優勢贏得2012年總統大選的勝利,盡管他的民眾選票會比現實中減少四個百分點。都市州(Urban State)的出現將帶來更廣泛的政治影響,這些州可以把自己的參議員送到華盛頓。如果美國政治地圖被如此重繪,那么美國將擁有更多非白人的全州民選官員,而政治的區域分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彌合。
譯注:尼爾·弗里曼認為,美國各州人口規模與政治影響力的差別太大,人口最多的州(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口數量是最少的州(懷俄明州)的66倍,而前者的選舉人團票數是后者的18倍(加利福尼亞州有55張選舉人團票,懷俄明州只有3張,此外,加州有53個眾議院席位,而蒙大拿、特拉華、南北達科他、阿拉斯加、佛蒙特等人口較少的州在眾議院只有1個席位),重劃州界以后,每個州的人口都基本在6,175,000左右。弗里曼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1)尊重了選舉人團制度的歷史傳統與現實作用;(2)通過消除小州與大州之間的人口差異解決了總統選舉與參議院中存在的小州代表比例過高、大州代表比例不足的問題;(3)重劃州界以后,很多州都以一兩個大城市為中心,政治和經濟的劃界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重合;(4)能夠解決眾議院代表數量不足的問題,現在的情況是528,000到924,000人選出一名眾議員,而改革之后,每個選區的人口規模都將是基本相同的(眾議院席位因此會增長到450個或500個);(5)各州可以依據人口規模分區。
華盛頓特區將被納入新的華盛頓州,而新州的首府如果可能最好是該州境內的大城市。新州的命名主要參考該州所在地域的地理特征,如山脈、河流、湖泊、海灣等,并以其地理名詞命名,也可參考所在地域的歷史名稱,亦有部分源自植物名稱、人名或印第安語言。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島不再單獨建制,而是分別被劃入太平洋沿岸的兩個州?!靶挛迨荨备髦葜菝笆赘缦拢?br/>
東北部:卡斯科州(Casco),首府波士頓(Boston);阿迪朗達克州(Adirondack),首府奧爾巴尼(Albany);威利曼蒂克州(Willimantic),首府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波科諾州(Pocono),首府斯克蘭頓(Scranton);斯羅格斯內克州(Throgs Neck),首府揚克斯(Yonkers);紐約州(New York),首府紐約(New York);紐瓦克州(Newark),首府紐瓦克(Newark);費拉德爾菲亞州(Philadelphia),首府費城(Philadelphia);阿勒格尼州(Allegheny),首府匹茲堡(Pittsburgh);
中西部:底特律州(Detroit),首府底特律(Detroit);費爾蘭斯州(Firelands),首府伊利里亞(Elyria);西奧托州(Scioto),首府哥倫布(Columbus);莫米州(Maumee),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梅諾米尼州(Menominee),首府麥迪遜(Madison);加里州(Gary),首府喬利埃特(Joliet);芝加哥州(Chicago),首府芝加哥(Chicago);桑加蒙州(Sangamon),首府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梅薩比州(Mesabi),首府圣保羅(St.Paul);諾達威州(Nodaway),首府得梅因(Des Moines);
南部:薩斯奎哈納州(Susquehanna),首府哈里斯堡(Harrisburg);華盛頓州,首府阿林頓(Arlington);泰德沃特州(Tidewater),首府里士滿(Richmond);謝南多厄州(Shenandoah),首府羅利(Raleigh);藍嶺州(Blue Ridge),首府夏洛特(Charlotte);哥倫比亞州(Columbia),首府哥倫比亞(Columbia);亞特蘭大州(Atlanta),首府亞特蘭大(Atlanta);金州(King),首府蒙哥馬利(Montgomery);卡納維拉爾州(Canaveral),首府杰克遜維爾(Jacksonville);坦帕灣(Tampa Bay),首府坦帕(Tampa);邁阿密州(Miami),首府邁阿密(Miami);馬默斯州(Mammoth),首府納什維爾(Nashville);歐扎克州(Ozark),首府小巖城(Little Rock);馬斯科吉州(Muskogee),首府俄克拉荷馬城(Oklahoma City);阿查法拉亞州(Atchafalaya),首府巴吞魯日(Baton Rouge);特里尼蒂州(Trinity),首府達拉斯(Dallas);比格西基特州/大灌木叢州(Big Thicket),首府奧斯?。ˋustin);休斯敦州(Houston),首府休斯敦州(Houston);奇納蒂州(Chinati),首府圣安東尼奧(San Antonio);
西部:奧加拉拉州(Ogalalla),首府夏延(Cheyenne);鹽湖州(Salt Lake),首府博伊西(Boise);希普羅克州(Shiprock),首府圣菲(Santa Fe);菲尼克斯州(Phoenix),首府菲尼克斯(Phoenix);雷尼爾州(Rainier),首府奧林匹亞(Olympia),包括阿拉斯加;沙士達州(Shasta),首府薩勒姆(Salem),包括夏威夷群島;門多西諾州(Mendocino),首府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耶爾巴布埃納州(Yerba Buena),首府奧克蘭(Oakland);圖利州(Tule),首府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洛杉磯州(Los Angles),首府洛杉磯(Los Angles);特曼庫拉州(Temecula),首府里弗賽德(Riverside);奧蘭治州(Orange),首府圣迭戈(San Diego)。
(9)某位俄羅斯教授關于美國解體的想象
俄羅斯的伊戈爾·帕納林教授在1998年預言:美國將在2010年解體!這一預言后來被俄羅斯媒體宣揚了好幾年(雖然改了改具體時間),特別是在最近幾年,由于美國遭遇金融危機而俄羅斯經濟卻趁著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機會走高,美國解體論又開始被媒體拿出來炒作。“美元保不住了”,帕納林教授在接受《消息報》采訪時如是說,“美國的外債已經如雪崩式地增長,就像一個要倒塌的金字塔?!卑凑账脑O想,在經過一段混亂時期及內戰之后,美國將一分為四,每個分裂出來的地區都將與不同的外國勢力結盟。肯塔基、田納西和南卡羅萊納將同東北部各州自然聯合,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那個人們曾經熟悉的美國社會的樣子。這位教授的想象就像是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心態的一扇櫥窗,讓我們了解到這些極端民族主義者在想什么,在他們眼中俄美地緣政治競爭可能會是個是什么樣的結局。
公共建設計劃
(10)奧巴馬的高鐵計劃
2009年出臺的《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包含了一項金額達110億美元的政府開支計劃,被用于升級美國城際客運鐵路,提高其運行速度與載客量。不過政府還有另外一項更為雄心勃勃的計劃,即建設連接美國東西海岸的高速鐵路。拜登副總統于2011年2月公布了計劃中的部分線路,并且申請了530億美元的投資來啟動這一工程。不過這項計劃最終被國會否決,雖然計劃中的某些項目頗具價值,但這個鋪得實在太大的攤子,反而凸顯了美鐵的先天性薄弱。建造一條從杰克遜維爾到哥倫比亞——或者從默里迪恩到伯明翰、從小巖城到德克薩肯納——的鐵路雖然在政治上有利于東西部的聯合,但這些地方不論公路還是航空都不存在過度擁堵的問題,那么人們不禁要問,建造高鐵——有這個必要嗎?
(11)NAFTA超級高速公路
所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區超級高速公路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而且也從來沒有人制定修建這樣一條公路的計劃。不過穿越美墨、美加邊境,以及連接美國南北方的高速公路是真實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利益相關者時不時地尋求贊助來擴建或修繕這些公路(以及與之并行的貨運鐵路)。一些陰謀論者認為,NAFTA高速公路不過是一個更龐大的計劃中的一部分,而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廢除美國的主權,以北美聯盟(North American Union)這個陰謀產物取而代之。
(12)LOMEX
這幅上世紀60年代后期的地圖描繪了羅伯特·摩西(Robert Moses)的下曼哈頓快速路(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計劃,而這項計劃如果實現就會毀了紐約城。通過拆毀蘇豪區的大片建筑來建造一條連接布魯克林和新澤西的10車道高速公路是這項計劃的主要內容,不過由于改項目最終黃了,本來要被拆除的區域又重新恢復了生機。整個20世紀中葉,拆毀街區建筑建造市內高速公路,鼓勵人們放棄市中心的生活搬遷到市郊的想法風靡一時。曼哈頓雖然幸免于難,但曼哈頓以外的四個行政區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大部分的美國城市都在那個時代被高速公路建設工程搞得傷痕累累。
(13)抽干東河
汽車的發明帶來了新的標志性問題——交通擁堵,于是《流行科學月刊》在1924年提出了一項大膽的方案來解決紐約城的擁堵困境,即“抽干東河”。按照他們的方案,河水被排干后,河床上將架起“甲板”似的東西,市政廳和其他標志性建筑物將被搬到“甲板”上面,其下中空,用來走車。這些生活在爵士時代(Jazz Age)的人們還計劃修建今天看來規模浩大的連接曼哈頓和布魯克林與皇后區的城市快速路。負責交通管理的紐約市警察局警官約翰·哈里斯(John Harriss)被任命負責這項計劃,他呼吁建設兩座大壩,其中一座建在“地獄之門”附近以防止哈德遜河的水流進東河盆地,另一座則靠近曼哈頓大橋,同樣是用來封閉河床。
(14)卡塔拉工程(Qattara Project)
埃及的卡塔拉低地(Qattara Depression)靠近地中海,和安大略湖一般大小,平均深度低于海平面200米??ㄋこ淘醋缘聡こ處煾ダ椎吕锵!ぐ退估眨‵riedrich Bassler)的一個腦洞,他的想法是:挖一條連通地中海和卡塔拉低地的運河,把海水引入低地,用大約十年時間使低地的水深與海平面基本持平,由于這一地區屬于沙漠性氣候,低地內的水蒸發迅速,蒸發使水平面降低,而水平面一降低海水便會倒灌,這樣一來,水位差產生的流量便可用來發電。與此同時,新形成的“卡塔拉鹽湖”也將把荒無人煙的荒漠變成富有生機的漁業社區。然而,挖掘運河所能帶來的收益與成本相比微乎其微,因此這個計劃從未變為現實,不過中情局再某個時期內對該計劃還保有興趣,當然其目的還是為了把冷戰中和蘇聯走得很近的埃及拉到自己這一邊來。
(15)北美水電聯盟(North American Water and Power Alliance)
阿拉斯加水量豐富但實在太冷,不適合農業種植,而美國大部分氣候溫暖光照充足的地區又十分干旱。上世紀50年代,美國陸軍工兵隊設計了“唯一合理的”解決方案——利用“和平的”核爆炸讓幾條阿拉斯加的河流改道,讓它們穿過落基山脈流入科羅拉多河與黃石河,由此帶來的流量將被用于美國西南部的灌溉工程。然而,工程的花費簡直和建造洲際高速公路系統的開支有的一拼,而且更為復雜的原因是,這項工程要想干成,就得向加拿大政府請求合作。
(16)阿特蘭特羅帕(Atlantropa)工程
當阿道夫·希特勒夢想著在東歐為德國人民征服大片“生存空間”時,建筑師赫爾曼·瑟格爾(Herman S?rgel)卻懷著一個更為和平的愿望,即向地中海要土地。按照他的計劃,先在直布羅陀海峽建一個帶水電站的大壩(這座大壩將為歐洲提供大量清潔能源),其次再西西里島和土耳其附近建造輔助壩,這座大壩將使地中海的海平面下降,從而產生大量的可供耕種與居住的土地。不過要說明白的是,雖然索格爾自己認為這個計劃可以取代發生在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但計劃本身依然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他認為這一計劃如果實現將會促進歐洲對非洲的殖民統治。索格爾還呼吁擴建蘇伊士運河并保持貿易開放。雖然索格爾的計劃會令亞得里亞海走向消亡,但對威尼斯風光情有獨鐘的他希望能夠建造一條運河來保住水城,這份對水城深沉的愛實在令人感動……
譯注:通過讀圖我們可以發現,阿特蘭特洛帕計劃的目的并非抽干整個地中海的水,而是要讓地中海的海平面下降,露出更多的土地。計劃中包含了三座大壩——直布羅陀大壩、西西里大壩和馬爾馬拉大壩,兩條運河——威尼斯運河和蘇伊士運河以及兩條鐵路——一條起于巴黎終于達喀爾、一條從柏林出發經羅馬那不勒斯突尼斯直到開普敦。如果計劃實現,地中海的西部的海平面將下降100米、東部將下降200米,西班牙-法國的地中海海岸線將向前推進70-90公里,科西嘉島和撒丁島將連成一體,西西里島則可以通過大壩與海岸線推進后的非洲大陸相連,亞得里亞海將消失,愛琴海的面積也會相應縮小。由于北非海岸線的前移,蘇伊士運河將被加長,以繼續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另外一條運河將為威尼斯供水,以保證水城不至于干涸。阿特蘭特洛帕計劃的第二部分是在非洲建設巨大的人工湖,即通過在剛果河上筑壩引流,將河水引入乍得湖,另其急劇膨脹,形成大乍得湖,而剛果盆地也將變成一個巨大的剛果湖。這一工程將對非洲的氣候產生影響,撒哈拉北部的部分地區將變得適宜耕種,即圖中淺綠色的部分,在成為歐洲的農業基地的同時,當地的氣候也將更加適合歐洲人殖民。
譯注:直布羅陀大壩是整個計劃的主壩,用來分隔地中海和大西洋,并利用海平面的落差獲取清潔能源;同理,馬爾馬拉大壩也將把地中海與黑海分隔開來,并利用落差發電;西西里大壩的主要功能是降低整個東地中海的海平面。
被規劃的國家
(17)分割巴勒斯坦
當英國的委任統治結束之后巴勒斯坦該往何處去?一個由聯合國委任的委員會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們在1947年繪制了這幅地圖,圖中顯示,英屬巴勒斯坦將被分成兩個獨立的國家——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而耶路撒冷周邊地區將被劃為特殊的國際區域。巴勒斯坦的土地被兩個規劃中的國家對半平分,雖然當地的阿拉伯人要比猶太人多出一倍。這幅地圖嘗試著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盡可能地尊重當地聚落形態的現狀,二是要為未來可預見的來自歐洲的猶太移民潮創造空間,三是要尊重各個宗教對耶路撒冷的宗教感情。這個計劃將創造出兩個非比尋常的國家,阿拉伯人將被劃分到三個區域里,不過從地圖上看三個區域僅僅是勉強沾個邊兒;以色列的領土也被分為三部分,雖然其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與此同時,耶路撒冷和伯利恒將成為處于國際監管之下的獨立個體(Corpus Separatum)。猶太領導人和大多數聯合國成員國都對這個方案表示支持,但阿拉伯人拒絕接受。以色列宣告獨立之后,與當地的阿拉伯人沖突不斷,并奪取了他們的大片土地,現在以色列國的國土面積可要比聯合國分給它的大得多了。
(18)南美聯合省
在拿破侖征服了西班牙帝國的歐洲本土之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統治就變得難以維系了。當西屬拉丁美洲崩解之后,繼承它的政治實體會是怎樣的組織形式,這個問題也變得破朔迷離起來。讓我們將目光投向西屬美洲的南端,很早便有人提出要建立一個名叫“南美聯合省”(United Provinces of South America,也叫“拉普拉塔聯合省”)的國家,即地圖中被標記為藍色的部分。與今天的阿根廷一樣,“南美聯合省”以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為中心,但并不包括當時尚無人定居的潘帕斯高原地區,聯合省西北部的大片土地位于今天的玻利維亞境內。聯合省的支持者們宣稱今天的烏拉圭全境與巴西的部分領土也是聯合省的一部分。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局從來都沒能控制他們所宣稱的領土,這個國家的雛形在頻繁的內戰及與巴西的沖突中變得支離破碎。1828年左右,南美洲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版圖。
(19)庫爾德斯坦
美國入侵伊拉克以及后來的敘利亞內戰使得這兩個國家里的庫爾德人獲得了很大的自治權,但庫爾德獨立運動積極分子和部族領導人們早在奧斯曼帝國解體時便為之奮斗的那個主權、統一的庫爾德國家卻從來沒有被組建過。這張地圖中的高亮部分展示了多年以來關于庫爾德斯坦建國問題的不同方案。其中《色佛爾條約》是一戰勝利者瓜分今天土耳其大部分領土的計劃,但由于凱末爾革命的勝利,這一條約沒有變成現實。地圖中綠色陰影的“庫爾德人居住區”也居住著不少非庫爾德人,而一些以非庫爾德人為主的地區(例如伊拉克城市摩蘇爾)也有著大量的庫爾德人居住。
(20)阿爾克布-蘭(Alkebu-Lan)
在對非洲13世紀的族群與部落群歷史進行了一番研究之后,瑞典藝術家Nikolaj Cyon繪制了這幅地圖——13世紀非洲部族成為了擁有固定邊界的民族國家。博士生雷切爾·斯特羅姆(Rachel Strohm)認為這幅地圖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被西方列強殖民,那么非洲將會是什么樣子?在現實世界中,非洲國家的邊界既無視民族分布又忽略自然地理,這些邊界不過是歐洲人在達成外交妥協后拼湊的產物——他們對當地人的生活漠不關心,而當地人的命運本該是由自己決定的。在Cyon的視角之下,非洲擁有比現實中更多的國家——這也反映了這塊大陸上的民族多樣性——直線型的國界也少了很多。這幅地圖倒轉了南北,南在上而北在下,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我們,歐洲人依靠軍事強權塑造了我們對于世界的看法。實際上,地理學并沒有規定”北在上“還是”南在上“,地圖“上北”的概念不過是強權政治的產物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