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4月30日報道 在全球奢侈品行業動蕩、新能源技術沖擊傳統汽車價值體系、中國本土品牌向上突圍等多重變量交織的市場環境下,賓利對中國市場的判斷顯得尤為關鍵。賓利汽車中國掌門人安睿軻(Kim Airey)直言:“我們持謹慎樂觀態度。”
賓利汽車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執行總經理的安睿軻(Kim Airey)
現任賓利汽車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執行總經理的安睿軻(Kim Airey)擁有30余年汽車行業經驗,于2002年加入賓利汽車,曾先后主導賓利美洲市場和中國市場運營,是一位深諳東西方汽車市場和中國超豪華消費群體需求特質的領導者。2023年他重新回到曾經深耕4年之久的中國市場,重掌賓利在華業務。此時的中國超豪華汽車市場,正站在一個微妙的歷史轉折點上。
一方面,市場需求持續分化,高凈值人群對于超豪華汽車的價值認知愈發多元化;另一方面,當電動化浪潮襲來,超豪華品牌的護城河不再是由大排量、大馬力、高成本構筑的價值壁壘,“奢華”正在被重新定義。
樂觀的一面在于,盡管2025年市場依舊充滿挑戰,但當前的市場規模仍是安睿柯2016年初次執掌中國市場時的兩倍。
安睿軻認為,市場的周期性波動是常態,“關鍵在于能否用滿足用戶期待的產品矩陣穿越周期”。賓利正在通過產品矩陣的革新蓄力——第四代飛馳與歐陸(參數丨圖片)GT搭載的插混系統、2025年新款高性能混動版本,均瞄準了市場對“性能與環保平衡”的期待,并將助力其在嚴峻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
“所有賓利車型,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只會誕生于克魯。”當被問及純電車型的生產歸屬,安睿軻的回答毫無遲疑。這座擁有85年歷史的英國工廠,正在進行一場史詩級改造。 2025年2月17日,賓利汽車在英國克魯總部揭幕了新的質檢與發布中心(Excellence Centre for Quality & Launch)。該中心設有車型生產試驗場,以及一條用于測試未來純電動車型組裝的迷你裝配線,還設有一個技術中心,用于未來材料測試、高精度尺寸測量、車輛分析及可靠性評估。2025年3月5日,賓利汽車在英國克魯總部工廠正式動工建設新綜合物流中心(Integrated Logistics Centre),旨在提升運營效率、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將支持未來所有賓利純電動車型的生產。 采訪現場,安睿軻興奮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張賓利汽車位于英國克魯總部工廠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筑“A1”的照片,純電動車型裝配線將在這里正式開工建設。 可以提供近100種個性化漆色選擇的新噴漆車間也已動工,并預計于2025年完工;更多新建配套設施還包括設計工作室、歐洲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覆蓋的停車場等。 “擴建后的工廠的產能已提升至20萬輛。賓利汽車正以前所未有的投資力度革新我們的產品周期計劃,并推動這座擁有85年歷史的工廠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電動化需求,將這里打造成為真正的’夢想工廠’。” 在安睿柯看來,電動化不是對歷史的否定,而是“可持續奢華”的新表達。邁入電動化時代,克魯工廠的革新也在向市場證明,稀缺性與規模化可以并舉,手工匠造與智能制造得以共存。 “當前純電超豪華市場仍處于‘虛假繁榮’。”安睿軻犀利指出。在他看來,超豪華品牌的價值不僅僅以性能表現的參數為指標,客戶對品牌的認同也遠比性能參數的體現復雜。“真正的競爭在于能否建立情感共鳴”。賓利選擇以SUV車型切入,既延續品牌對“Grand Tourer”(超豪華運動旅行座駕)的堅持,又借助電動化拓展場景邊界。 這一決策基于對中國市場的深刻洞察:盡管新世代消費者對電動化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但發動機的轟鳴所呈現的機械浪漫主義與電動車的特質相去甚遠,現有客戶中仍有偏好燃油版添越的聲音。“首款純電車型不會取代現有產品線,而是要創造增量市場。”安睿軻透露,新車將搭載“前所未見的科技配置”,并深度接入中國數字化生態。當前,賓利2025年款車型已實現地圖的原生車機集成,而非依賴CarPlay映射,“這是本土化智能體驗的關鍵一步”。 不過,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更加聚焦的自動駕駛領域并非賓利的主戰場。作為強調駕駛體驗的超豪華汽車品牌,賓利汽車仍然追求操控的純粹體驗。賓利堅持將智能科技聚焦于座艙體驗優化——通過My Bentley App Studio接入流媒體服務,來實現智能出行的無縫連接。“超豪華用戶要的是掌控感,而非被機器取代。” 當電動化讓“百公里加速3秒”成為平民配置,賓利如何維持溢價能力?安睿軻的答案直擊本質:“超豪華與豪華的區別,在于是否追求‘超出必要性的完美’。” 他以兩個生動的案例詮釋這一理念: 其一是歐陸GT的前翼子板設計,因其面積非常大且造型極復雜,大燈開孔和曲面的變化無法通過沖壓制作。為了保證視覺效果,賓利汽車采用的是“超塑成形”工藝,即將鋁材加熱至超高溫后通過氣壓塑形。這種航空航天領域的工藝使前翼子板的單件成本十分高昂,且無法用于量產車。正是這種獨特性定義了所謂的“超豪華”; 另一個是“鯉”特別版的座椅。其靠背上的菱形絎縫呈現出漸變的效果,菱形的大小隨著角度和位置而變化,這需要大量的工藝細節設計和特別的縫紉設備才能實現對稱性,這種投資和成本是量產品牌無法承擔的。在錦鯉圖案刺繡的過程中,中國的團隊建議保留眼睛的細節,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點睛”至關重要。這也是位于英國克魯的MULLINER定制團隊最開始沒有想到的細節。這些所有的小細節匯總起來,組成了賓利品牌想要表達的敘事和品牌故事。 “盡管座椅最終的功能仍是‘坐’,但成就超豪華的,正是源于這些超出必要性的細節。”安睿軻強調。 “就像智能表和機械表代表了不同人的個性和選擇,其本質區別就在于背后的工藝敘事。機械表機芯的組裝需要精湛工藝,這才是豪華的本質。在顯示時間這個基礎需求被滿足之后,所謂的“超豪華”將依托于其主人的故事體驗。在電動化的時代,動力將不再是差異化的要素。所以賓利品牌必須做、也擅長做的,就是講述其背后打動人心的故事。” 新汽車時代,超豪華品牌的終極命題,是如何讓‘傳統’成為‘未來’的資產而非桎梏。無論是克魯工廠的改造,還是純電車型的探索,賓利始終在平衡兩種力量:對傳統匠造的堅守,和對技術革命的擁抱。 當電動化浪潮消解了“大排量發動機”的光環,當新勢力沖擊用戶對“傳統奢華”的認知,賓利以‘超出必要性之完美’的工藝敘事和情感共鳴,重新錨定超豪華的價值坐標。 真正的奢華,從不是技術參數的堆砌;迎面而來的電動化浪潮,也不是傳統的終結,而是超豪華敘事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