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4月19日報道
沒有車漆,沒有飾板,整個底盤、骨架與結構件全部裸露;在4月15日的沃爾沃全新XC90上市發布會上,展示了這樣一臺能直視內核的XC90。
這場發布會也跟這輛「解剖版」XC90一樣,沒講座艙音響、沒講氛圍生態,也沒有360度的炫技,全場就圍繞了一個詞——安全。
沒錯,沃爾沃又開始講安全了。以往提到安全,大家可能會覺得沃爾沃太過保守;不過最近的一系列熱點事件可能會讓大家逐漸從質疑沃爾沃,變成理解沃爾沃、成為沃爾沃。
畢竟,當大家都在焦慮的搶跑賽道時,選擇不搶跑的那個好像走得也很穩、很遠。
最近,智能駕駛成了行業里的熱門爭議話題:這一邊,智能駕駛上車的進展不夠快,會被吐槽技術保守不夠先進;另一邊,激進的智能駕駛態度又成了對消費者不負責任的表現。
對于這個矛盾點,沃爾沃有一套自己的平衡法則:自動駕駛不是技術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誰來負責”的問題。
這個平衡法則的背后,沃爾沃在智能駕駛技術上動作并不慢,從2014年起沃爾沃就開始在量產車上搭載智能駕駛輔助功能,早在2018年就投資激光雷達公司Luminar。但是,在智能駕駛上車方面,沃爾沃始終保持低調。
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把這種行為總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得非常快,但我們不搶第一。之所以不急于對外宣傳高階智駕,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不能在社會尚未建立清晰的認知前去誤導市場。”
在沃爾沃看來,當前行業“智駕話術”最大的問題,是故意模糊責任邊界。一邊講“輔助駕駛”,一邊卻用“解放雙手”作為宣傳語,這種含糊的語境,‘便利性功能’與‘安全功能’混淆宣傳,恰恰是潛在安全隱患的溫床。畢竟對于一向以安全著稱的沃爾沃來說,“一旦我們宣布某項智駕功能上線,社會將天然地信任沃爾沃已經完成全面驗證——我們擔不起這樣的背書。”
智駕不該是炫技的舞臺,要讓消費者真正信任,應該把智駕變成一次全行業共同參與的長期合作項目,為智駕的安全負責。
沃爾沃的這種謹慎,在今天這個連硬件參數都卷到小數點后兩位的市場語境里,看上去很“慢”,也很“不性感”。
但正因如此,它才顯得更珍貴——這是一家企業在高速商業浪潮中,主動踩了一腳剎車。
相比許多同行“技術即正義”的邏輯,沃爾沃把自動駕駛放進了一個更嚴肅的公共討論里:到底是誰在替誰做決定?
在這場關于速度與安全的拉鋸戰中,沃爾沃選擇站在“責任的一側”。
“我們所有的安全邏輯,是以真實事故為依據,而不是實驗室的數據。”袁小林表示。
發布會當晚,現場幾乎90%的時間都圍繞“安全”展開。在這個技術可以“PPT起飛”的年代,沃爾沃把行業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為誰造車”這個原點問題。
“實現某些性能并不難,難的是系統化解決方案,要適配大部分真實世界的駕駛場景。”正如袁小林所說,自動駕駛的難點不在技術突破,而在“何時上車、以何種方式上車”上做判斷。
這次新XC90的發布,恰逢沃爾沃進入中國第15年,也是吉利并購的15年。袁小林毫不避諱地指出:中國是沃爾沃的“第二本土市場”,品牌不僅在中國制造,也正在中國創新。
相比其他品牌的“本地適配”,沃爾沃的動作更像“本地共創”——不只是中國生產中國賣,而是中國研發中國定義。比如高階智駕的冗余設計、針對高頻場景的AEB調教,都是“基于中國、但不止中國”的落地工程。袁小林說得坦白:“中國是智能化的高地,這些優勢我們一定會充分利用。”
如今,AI和自動駕駛已經變成“水電煤”級別的標配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傳統車企都陷入身份焦慮:我還是造車的嗎?我是不是該變成AI公司?
但沃爾沃給出的答案非常堅定——主機廠的角色從未過時,反而更加關鍵。
袁小林指出:“主機廠的核心不是堆配置,而是對整車安全、性能、體驗的系統性把控。技術合作伙伴可以提供能力,但不能代替主機廠做整合判斷。”
這種話聽上去不酷,但非常重要。在車云一體的智能化大潮里,如果主機廠不去厘清責任邊界、不去承擔系統集成的核心角色,那只會讓產品變成拼圖,讓消費者最終為技術碎片化買單。
2025年,沃爾沃被稱為“產品大年”,7款新車將陸續上市。其中,EX30、EX90等純電車型將在下半年集中登場,與此同時,超級混動技術也將批量落地。“七劍下天山”的產品節奏正是沃爾沃對電動時代的加速回應。
“混動是我們主打的品類,我們的目標是532的結構:50%混動、30%電動、20%油車。”沃爾沃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于柯鑫在專訪中說道,。之所以把半壁江山押在混動上,于柯鑫的解釋是:在智能化與環保趨勢之間,混動提供了安全、經濟與續航的兼顧選擇。尤其在中國市場,大部分用戶仍希望獲得穩定、成熟、無焦慮的體驗,混動反而成為“剛需”。
智能+混動,本質上是來自用戶的選擇。因此沃爾沃將在5月發布一款基于SMA平臺的新型混動SUV,年底,將發布“智能電動旗艦”EX90。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新XC90上市前夕,沃爾沃突然宣布Jim Hakan Samuelsson重新出山執掌沃爾沃全球。這位曾帶領沃爾沃完成電動化戰略轉型的老將此刻回歸,其實意義遠超人事調整。
他在內部強調了三個關鍵詞:“意志力(will power)、好奇心(curiosity)和尊重(respect)。”這聽起來像是老派,但在當下車圈內卷如疾風驟雨的節點,這種不迎合、不妥協的思路,正是沃爾沃區別于新勢力與BBA舊邏輯的關鍵。
“當行業都在追流量,我們不愿做制造焦慮的那一派。”袁小林的話頗有深意。
Hakan回歸,是一種明確信號:這家公司不會為季度報表改變路線。
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了很多國內供應商在傳統豪華品牌與新勢力品牌間的轉換,很多豪華品牌渠道忙著裁員、關店、退網,于此同時,沃爾沃卻在逆勢加碼。2025年第一季度,沃爾沃品牌網絡版圖進一步擴大,10個經銷商集團的13家新網點相繼開業,預計年內將新增35家網點。
之所以這么做,于柯鑫的解釋是:“服務不僅是交車后的售后,而是從看車、選車到復購的全生命周期運營”,這是一種押注自己的“品牌長期價值”的選擇。
沃爾沃的長期主義可以理解,那為什么有經銷商愿意加碼呢?沃爾沃內部人士告訴我們,“我們是少數可以讓渠道賺錢的品牌之一。”
據悉,從2024年起,沃爾沃已在全國上線“透明車間”、“工單留痕”、“零件可溯源”系統,大幅降低庫存與資金占用。更關鍵的是,在后市場利潤越來越成為生死線的當下,這套系統給經銷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如果客戶在APP里能看到哪顆螺絲換了、是誰造的、誰負責的,這就是安全感。”
他進一步指出:“當別的品牌忙著價格戰,我們忙著讓經銷商少壓庫存、多收現金、少扯皮。”
透明售后不僅提升用戶體驗,更是強化渠道信任的機制補丁。在售后生態里,沃爾沃也是業內少數能承諾“退網經銷商仍保障原客戶權益”的廠商,這份體系力,在當前堪稱“逆流而上”。
“之前我們在打基礎,做體系、建品牌;現在有了產品,可以在這個體系上放大。”袁小林的這句話,準確傳達出沃爾沃的增長邏輯——不是靠一個爆款打穿市場,而是靠品牌、產品與服務三位一體,構建“抗周期”的基本盤。
2025年的車市,價格倒掛、油電同價、終端卷死,傳統豪華品牌幾乎沒有一寸安全區。沃爾沃這次發布會也明確傳達了一個現實判斷:市場不會自己好轉,品牌必須主動打出差異化。
在袁小林看來,沃爾沃對于“現代豪華”的最終回答,是安全、健康、可持續。
2025年,沃爾沃品牌即將迎來百年。98年來,它從未停止講“安全”的故事。但如今,這個故事需要被重新講一遍——講給Z世代聽,也講給對智能時代感到焦慮的中產聽。
“教師、醫師、律師,這三類人群占比較高。”這是沃爾沃內部對其核心客群的畫像。而這群人,往往更看重的是穩定、健康、可靠的出行工具,而非性能的炫技。
比如,在禁限用物質標準上,沃爾沃的標準超國標1000倍,從6種提升至6000種;在內飾環保測試中,甚至連兒童玩具的安全等級都被設為底線,這些用時間換來的積累。
全新的XC90就是這些積累的體現。 “我們的初衷就是——不能讓一臺車,因技術升級而增加風險。”袁小林這樣形容全新XC90。作為頂著「超過60萬輛車0死亡」紀錄的經典車型,全新XC90沒有靠配置堆料博眼球,更沒有發布會上的“智駕大爆點”,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當所有人都在追逐下一次爆點,沃爾沃把注意力放在了:這一次選擇,會不會被十年后的你認可?
在這個一切都講“速度”“轉化率”“GMV”的車市里,一向求穩的沃爾沃似乎顯得格外笨重;但是當整個行業都把加速踏板踩到油門里時,這種笨重也是一種厚重的體現。
也許就像胡歌在發布會上說:“爸爸對你的愛,是一種叫沃爾沃式的愛。永遠默默守在身后,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在全新XC90身上,能看到這種“默默手在身后的愛”,用安全、放心、可靠來重新講清楚沃爾沃的初心。
當行業仍在為“下一次爆點”內卷時,沃爾沃選擇穩穩地講:“我們為什么存在。”
這本身,已經足夠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