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4月19日報道 當中國汽車產業迎來智能化轉型關鍵節點,大眾汽車集團 "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潛能正在加速釋放。在即將到來的2025上海車展,大眾汽車開啟“在華史上規模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攻勢”,七款全球首秀車型、專為中國市場開發、AI賦能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吹響大眾汽車搶占中國智駕領先“生態位”的沖鋒號角。
大眾汽車集團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
“討論、決策、交付 —— 過去兩年半,我們用三個詞概括在中國的戰略推進。2025年,我們正式開啟‘交付模式’,讓‘在中國,為中國’從藍圖變為現實。”2025上海車展前夕,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專訪中詳細解讀了 "交付模式" 的“中國速度”以及未來規劃。
2025至2027年,大眾汽車將在中國推出超過20款純電動及混動車型。2025上海車展期間,大眾集團旗下各品牌將有超過50款車型亮相,7款全球首發車型中包含5款新一代智能網聯汽車。其中一汽-大眾帶來首款基于CMP(China Main Platform)平臺的A級純電轎車,上汽大眾將發布首款增程式SUV,大眾安徽將推出首款純電全尺寸SUV,全新AUDI品牌首款量產車將搭載L2++級智能駕駛系統。此外,大眾品牌三款全新智能網聯概念車將基于每家合資企業差異化風格設計,在不同細分市場全面發力。
技術創新方面,合資企業酷睿程(CARIZON)研發的新一代AI賦能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或將成為焦點。在大眾中國的規劃中,將于2025年底前實現L2 + 功能,并快速推進 L2++ 解決方案,為 L3及更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奠定基礎。
貝瑞德在采訪中回顧了過去兩年半的戰略實踐:自2022年戰略調整以來,大眾通過本土研發、縮短產品周期、融入中國創新生態三大核心舉措,加速適應中國市場的高速發展和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我們完全能夠實現與中國車企同等的研發速度、成本優勢和智能化水平”他特別強調。當下大眾汽車集團已形成“中國速度”與“德國品質”的融合優勢——合肥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的成立、與地平線及小鵬汽車的戰略合作,標志著集團在智能駕駛、電子電氣架構等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邁入新階段。
盡管如此,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如比亞迪、吉利、奇瑞等在智能化領域的狂飆突進,讓行業對大眾汽車在智能化進展方面的感知是——“緩慢”。
“我們不會盲目追求"極致速度"。因為對我們來說,安全、質量和可靠性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大眾汽車集團的DNA。在優化產品開發流程、實現“中國速度”的同時,我們不會以犧牲質量和安全為代價。這并非保守,而是對消費者負責——畢竟再快的創新,也必須保障質量和安全。”
在貝瑞德看來,智能駕駛技術的核心在于讓用戶始終感到安心。在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整個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客戶需要逐步建立對技術的信任,而這一信任建立的基礎,是系統不僅能夠實現擬人化的駕駛,甚至未來有望實現超越人類的安全性與精準性。
貝瑞德對汽車產業智能化變革的浪潮有著敏銳的洞察和前瞻性的思考。電動化轉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變革浪潮勢不可擋,這些將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顛覆性力量,中國也將成為率先出現變革的市場。
“我們必須為這一趨勢做好充分準備,推動產品在體驗場景、交互設計和智能功能上的全面升級”,大眾汽車集團即將在2025上海車展發布的全新技術方案,包括整車平臺、架構,以及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等,也是其在三大創新浪潮中轉型成果的集中呈現。
2024年中國市場增程式產品和插電混合動力車型都曾取得階段性的爆發式增長,但2025年第一季度,增程式產品增速放緩,純電產品增速再次領跑市場,市場格局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的翻轉。如何在變化中把握趨勢?
在貝瑞德看來,增程式車型的增長趨勢仍將在中期內持續存在,而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純電動車型將逐步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貝瑞德坦言目前行業很難對快速變化的未來趨勢做出準確預測。“這也是我們對CMP平臺和未來平臺思考。通過新平臺,我們可以在同款車型上,搭載不同的動力系統。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純電動車、增程式電動車型或插電式混動車型”,貝瑞德強調,“在市場變化難以預料的情況下,這種靈活性顯得尤為關鍵。”
在新能源加速轉型和激烈的價格戰中,2024年中國合資企業的整體盈利大幅下跌,大眾在華合資公司的利潤貢獻也面臨持續下降的挑戰。“盡管如此,相較于行業水平,我們實現了可觀的銷售回報率。能取得5%到7%的銷售回報率的企業并不多。大多數企業只能維持盈虧平衡、甚至還在虧損。雖然我們受價格戰影響,盈利有所下降,但與行業相比,我們依然處在較好的水平。”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市場的價格競爭仍將持續激烈。在將業務重心由燃油車轉向新能源車的過程中,持續優化成本結構,保持盈利韌性是大眾的目標也是挑戰。
除了2026年即將推出的新一代產品將大幅優化成本結構,大眾在燃油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也是其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的底氣,這將為大眾的智能汽車技術開發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我們不會以犧牲盈利為代價,去爭奪最后幾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這也是我們與合資伙伴達成的共識。盈利能力是大眾汽車首要目標,因為這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貝瑞德強調。
在中國市場燃油車利潤下滑、新能源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大眾中國依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30目標":保持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的外資車企的地位,力爭實現15%的市場份額。如果2030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總規模按照預期達到約2800萬輛,大眾在華年銷量將要達到350萬至400萬輛。
站在40余年在華發展新起點,大眾中國的 "交付模式" 不僅是產品的交付,更是戰略的交付、信心的交付。這家跨國汽車巨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本土化戰略,誓在中國智能電動化浪潮中奪回主動權。當行業進入淘汰賽階段,這一深耕本土化發展且兼具全球視野的轉型策略,或將成為跨國車企破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