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3月31日報道 2025年3月,當紀錄片《Anatomy of a Come-back/重返巔峰》的最后一幀畫面定格在雷諾5 E-Tech電動車的亮相活動現場,屏幕前的觀眾或許尚未意識到——這不僅是雷諾的絕地反擊,更是一場顛覆傳統車企生存邏輯的全球實驗。
這部紀錄片歷時4年拍攝,真實呈現了雷諾集團所經歷的一場“戲劇化”轉型。2020年,雷諾集團正處于低谷期,全球營收435億歐元,同比下降21.3%,凈虧損額達80億歐元。與此同時,中國燃油車業務的全面收縮,使其在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市場之一幾乎喪失了競爭力。
然而至2024年,雷諾交出了一份截然不同的成績單:
營收562億歐元,同比增長,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營業利潤43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自由現金流29億歐元,資金狀況大幅改善; 汽車業務凈現金財務狀況創紀錄,達71億歐元,較上一財年幾乎翻倍。
這一顯著轉變,歸功于雷諾在全球市場的精準布局,以及對“價值優先”戰略的堅定執行。
2021年,雷諾CEO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推出“Renaulution”戰略,將雷諾的發展方向從單純追求銷量增長,轉向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品牌溢價,以實現可持續盈利。
雷諾通過減少低利潤車型的銷售,將資源集中在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上。2024年,雷諾在歐洲的零售銷量占比達到63%,遠高于行業均值42%,C級及以上車型銷量占比提升至30%。
同時,公司削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加強與核心供應商的合作,以提升盈利能力。在品牌塑造上,雷諾強化了高端車型的市場推廣,并加速推進電動化轉型,以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
雷諾的復興并非依靠大規模擴張,而是依托精準的產品策略和市場定位。這種轉型方式,為全球傳統車企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范本: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期,盈利能力比單純的市場份額更重要。
面對中國市場的變化,雷諾選擇了一條不同于大眾、Stellantis等競爭對手的路徑——輕資產運營,深度綁定本地供應鏈與技術生態。
雷諾在中國市場的傳統業務表現不佳,因此選擇退出燃油乘用車市場,將資源集中于新能源與技術合作。在這一背景下,雷諾在上海設立ACDC研發中心,專注于電動化、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前沿技術研發,并與寧德時代、文遠知行等本土企業展開深度合作,以降低成本并提升競爭力。
雷諾CEO盧卡·德·梅奧在2024年日內瓦車展上強調:“中國的制造商非常強大,他們依靠360度戰略取得了一代的領先。我們不能放棄與包括電池超級工廠、頂尖工程師以及原料精煉能力等在內的生態系統合作機會。”
這一思路也得到了雷諾中國董事長及CEO蘇偉銘的認可。他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的背景之下,雷諾在中國積極與行業中的生態合作伙伴展開廣泛高效的合作。一手實現了雷諾集團協同中國人才和技術資源加速全球產品和技術迭代,另一只手助推中國行業生態合作伙伴實現高質量出海,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這意味著,雷諾在中國市場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外資品牌,而是積極融入本土生態,不僅利用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鏈實現本地增長,更通過反向賦能,將中國經驗輸出至全球市場。
傳統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成功路徑正在發生變化。雷諾的“輕資產+本地化”策略,避免了高昂的生產成本,同時能夠靈活調整戰略方向。這種模式對于希望在中國市場立足的海外車企,或許是更具可行性的選擇。
雷諾在電動化領域的布局,不僅限于歐洲市場,還依托中國供應鏈的創新能力,推動全球市場的技術升級。
在電池技術方面,雷諾與寧德時代合作,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將為雷諾集團提供高能量密度電池,提高續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在自動駕駛領域,雷諾與文遠知行展開合作,推動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實驗。
在巴塞羅那的自動駕駛小巴試點項目
蘇偉銘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包括電動汽車價值鏈、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用戶體驗、智能座艙等。重要的是,如何協同高效的利用這些優勢,促進國際聯合開發。”
這不僅僅是單向的技術引進,而是一種以中國市場為創新基地,推動全球技術升級的全新商業模式。雷諾CEO盧卡·德·梅奧也在2024年《致歐洲的信》中明確表示:“歐洲若想加速電動汽車普及,需要與中國合作,向在該行業領先一代的中國學習。完全對中國關上大門將是最糟糕的回應。”
雷諾CEO盧卡·德·梅奧
雷諾的全球化布局顯示出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不僅是整車制造能力的競爭,更是供應鏈整合與技術創新能力的比拼。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和供應鏈體系正在成為全球車企競逐的關鍵資源。
雷諾集團的復興之路,既不同于特斯拉的激進擴張,也不同于大眾的規?;偁帲且环N獨特的“法式務實主義”:
以品牌溢價換利潤:聚焦高價值車型,提高盈利能力;
以輕資產換靈活性:減少固定資產投入,優化供應鏈合作模式;
以技術協同換市場競爭力:借助中國市場的技術優勢,提升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當“Renaulution”戰略遇上中國新能源加速度——這個曾深陷泥潭的品牌,正用中國技術勢能×歐洲工程美學的黃金配方,重寫傳統車企的轉型方程式。